中国民宿设计发展进入了政府、市场双主导时代,出现了很多民宿发展的后发型新高地。2020年,民宿设计行业如何迎接挑战、把握发展机遇?
随着政策和红利与乡愁思潮的兴起,民宿逐渐“火热”,民宿设计除了解决最基本的住宿外,还隐含着体验当地生活的功能,游客们渴望感受、体验、交流和回归。如今,民宿已经成为承载张弛有度、放松身心、自由洒脱、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。
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《2019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》,数据表示:
(1)未来三年,我国共享住宿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50%左右的增长速度;
(2)一线/准一线城市是主要市场;
(3)乡村民宿成为新热点;
(4)人们对共享住宿的需求也将从早期阶段的经济型消费转向舒适型、品质型的中高端消费,中高端民宿将成为平台企业竞争焦点。
我们都知道日本、台湾的民宿设计走在前头,大陆的民宿最近几年也正在逐渐向他们看齐。但我们始终与它们有差距,大陆这个庞大的队伍在发展民宿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复杂的问题。
一. 缺乏规范
对于民宿,我国没有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直接监督和指导。目前,民宿施工都是民间自由发起,不完全属于旅游业,也不完全属于酒店行业。一个蓬蓬勃勃大规模开发的领域,却没有全国性的指导规范,更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依据,让众多民宿身处尴尬局面,无法为自己正身,从而游走在灰色地带。因此导致各地民宿质量参差不齐。比如,莫干山的民宿评价极高,而云南的民宿却常有顾客投诉。
就目前而言,由于无法可依,因而也无法完善民宿的监管,无法保证民宿的服务质量。分析其原因,一方面是民宿行业发展过快,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及时出台;另一方面,部分地区民众素质偏低,没有将服务意识、诚信意识融入到民宿业态中。
二. 缺乏合理的区域规划
由于民宿设计规划一般只有几间房,规模甚小,因此,单打独斗的一家民宿,很难成气候。民宿的存在,必然依托当地的区域经济、自然环境、人文历史。
那么,问题来了,既然民宿有很大依赖性,那么民宿的区域规划自然也就非常重要。但是,遍观国内的民宿业态,表面上看在汇聚,实质上却各有各的想法、各有各的战法,要么形态各异、运营各异,要么相互模仿、逐渐趋同。而且,大部分没有行业协会、社会服务体系,更别说统一规划了。长期以往,资源内耗、局部恶性竞争,很难形规模效应,更没有地方品牌和地方特色了。
三. 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
基础设施,不但包括道路、水电、网络、停车场、厕所、消防设施、安全监管系统,还包括社会服务体系,以及政府的法律法规的完善。据调查,符合这个条件的区域不多。也就是说,绝大部分发展民宿的区域,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。
民宿,是一个集群性非常强的产业,因此,民宿设计规划必须要抱团发展,同一区域共享基础设施。但是,公共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,个体民宿肯定会走向单打独斗,自立门户,一切问题自己解决,这样一来,不仅增加了民宿的成本,抬高了民宿的消费单价,而且,导致同一地区的民宿,无法形成合力,甚至产生恶性竞争。
四. 缺乏品牌意识
台湾、日本等地做得好的民宿,大多数民宿主人本身就是当地居民,能够长期安心居于民宿,发展民宿,因此,他们能够承受缓慢的发展,能够沉淀多年发展积攒的人气和经验,打造品牌。而大陆的民宿不同,很多运营民宿的个体从业者是资本下乡,完全是一腔情怀进入这个领域,个人感情占据主导地位,前期根本没有考虑品牌培育问题。
这里面,有些人是为了个人的情怀,想到某种风格就开始做,完全没有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,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;有一些人是为了做农村地产,进行大范围模仿,毫无新意可言。这样这种随机的、碎片化的建设和运营的民宿,都是没有办法创造好的品牌的。
五. 缺乏市场认知
既然我们把民宿当做一个产业来做,那么,它必定是要盈利的,至少,要增加收入。就像农家乐一样,因为乡村旅游的发展,游客增多,本地居民开个农家乐小馆子,旅游旺季做做农家乐,淡季则做做农业生产,如此一来,居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。发展民宿,其本意也如此。
那么,如果是以个人情怀做民宿,就无需讨论是否盈利的问题,个人住住就好。如果是一种投资行为,挣钱是必须要分析分析的。民宿的入住率到底有多高?这其实是一条遮羞布,局外人很难揭开看一看的。所以如果你的民宿周边没有景点,没有较大的游客量,那就得好好考虑每年的接待量了。接待量上不去,谈何盈利呢?
24小时服务热线
13701290666